OKR之路(2)
本篇文章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,分享我对“管理”的理解,后续章节再分享如何在小企业、小团队中进行有效管理。
何为企业?
说管理之前,先说说何为企业?从形式上看,“企业”是为了国家管理需要,为了取到社会和顾客的认可,通过“注册”形成的对外的一种表现形式,作为合法经营的经济单元,就必须有一个合法的形态。从内部看,“企业”是为了实现经营运作,内部必须有统一的目标、组织和管理,而建立的组织形式。因此,仅仅注册公司和办公地点,还不能算“企业”,老板也就不是老板,股东也不是股东,只有企业“形成了组织,并为了统一的目标运转,能够为客户服务或提供商品,产生持续的资金进出”,才称得上企业,才具备一个国家经济体的一个细胞的基本功能。
企业初心
从企业角度看,通过经营一个或几个事情,让企业有收入、有利润。可能有老板会想,要有一伙人给“我”干活,听“我”话,给“我”挣钱,要不然我这么投资辛苦劳作为什么呢。这两个思路看起来差不多,企业是老板或股东团队的,企业要挣钱,不就是老板挣钱吗,有哪个老板不希望企业好呢?有什么区别吗?
先说说“希望企业好”这个话题,首先这是一个悖论,主要看主体是谁,社会说的好企业是遵纪守法、照章纳税,员工说的好企业是工资高高的、工作轻松的、福利好好的,老板说的好企业是赚钱大大的。前面这些都是基于企业有利润的,所以,企业有利润,是一个企业好不好的基础。
前一段提到的两个逻辑的区别在于“主体”,第一个逻辑,是以企业为主体,将企业当做整体,企业内的各个参与者需要考虑整体利益,企业运作能力取决于整体的能力,企业发展好了,股东和老板自然收益。第二个逻辑,是以老板为主体,企业一切取决于老板的心态、能力和胸怀,在这个“Smell”下,容易形成潜移默化的“对立”。如果说第一种逻辑是“矛盾统一体”,那么第二种逻辑是有矛盾、不统一。
存在就是有道理,这两个逻辑各自不同,也各有优势。两个逻辑的共同之处是基于“初心”,所谓不忘初心,也是有这个意思,无论企业将来如何发展,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,企业内部所有和外部形式都是“初心”的表现,这也是阿里所说的Smell。
第一种方式的建设期可能比较痛苦,建立规则、选拔人才,同时还要经营,要不断的平衡管理尺度与经营能力,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,毕竟衡量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利润,既不是管理好坏、人数多少、技术多牛,也不是销售额多大。(插播:所谓战略性亏损,只不过是一个好听的词语,还不如叫做战略性投资更实在一些,投资就有风险,可能也有回报,直接定义为战略性亏损,从气势上就认为是亏,哪里还有动力去拼呢,还是从投资者奶爸那里要钱更方便吧)。第二种逻辑下,老板有担当有能力有魄力,能够迅速的产生业务并回笼资金,起步阶段比第一种更容易,快就会有快的代价,在后续发展上会后继乏力,表现多为缺乏人才、内部混乱,原因是初期重在业务,老板太强能够搞定一切,后期业务扩展,需要人才分担,从而产生有效沟通的需求,自然也产生了信任需求。
听起来好像两种方式结合比较好,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管理实现,既要看的长远一些,也要明白企业所能够承受的运作成本,既要有阶段性业绩,也要有深入到每一天的“企业养成计划”。
管理是什么?
管理不是高大上、遥不可及的东西,是一种持续达成成果的能力,既适用于个人、家庭,更适用于企业。通过上一章的逻辑推导,可以看到企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过程中,必不可少的条件:
- 有业务:有业务,才能进钱,有钱才能办事;
- 有人才:有人才,才能支撑工作,有工作才有交付给客户的东西,才能做更多的业务
- 有产品:无论是莱芜烧饼,还是一个软件,或者水饺、电池、特色菜等等,或者在线服务平台,企业终究要有自己的产品
上面这些叫做“需要”,也是理想,而理想很丰满,往往现实很骨感。继续推导:
- 有业务:如何才能有业务?如何区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?(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对手,特别是不缺乏更聪明、更强大、更有实力的对手)【有没有人在头疼客户喜欢选择低价?】如何成交?成交一个,如何成交更多的业务?是选择做更多客户?还是深挖已有客户?
- 有人才: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人才来了干什么?如何让人才产生成果?人才干什么对于企业有价值?人才怎么能够成为“自己人”?【有没有人在想,人才不拿钱、少拿钱、多干活才好。】
- 有产品:什么是产品?做什么产品能够产生业务?做什么产品能够长期收益?市场上有没有同类产品?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是什么?
初创企业的老板们都要想这些事情,摆脱生存压力的老板,更是想这些事情。只有持续不断的思考,才能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上搏杀一条生路。繁荣都是暂时的,生存下去才是长期的。
上面的推导看起来细化了很多,其中隐藏了对于企业可能是巨大成本的东西,就是“交流与沟通”。(我清楚的记得上班第一天,公司老板就亲自培训“交流与沟通”,当时没有任何感觉。)有没有老板亲自体会过,从下达指令到达成结果,是多么的痛苦,一个简单的事情,为什么这么多人花很长时间,做的还不满意?
交流与沟通,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,交流与沟通不仅仅是语言或口头的交流,对于企业来说,更有意义的是书面沟通,包括EMail、报告、方案、日志、审批、申请、设计等等。要想有效沟通,首先,需要解决认知的统一性,否则就是鸡同鸭讲、争论不休;其次是交流沟通的方法,这个相对于认知要简单很多,重在养成习惯,只有成为习惯,才是自己的东西,否则就是邯郸学步;第三,形成可复用的成果,任何东西首次产生的代价都很大,只有不断重复,才能体现价值,不能够重复的产出都是实验品,对于企业来说,就是企业自己的过程资产库,好的资产库,是拿来就用,无效的资产库是,是找不到、用不了、看不懂。【那么新的问题来了,怎么才能有用?在团队中有用,能够持续的有用呢?】;第四,虽然排在第四,却是最简单、最重要、最有效的交流沟通的方式,就是及时反馈,有没有老板无奈过,微信发了一堆,没有反馈,别说积极相应了,可能连一个“收到”也看不到呢?有没有在工作完成的最后一天,才知道有问题、有困难?
是不是有老板在回忆过去痛苦交流的过程?有兴趣的老板们可以做一个实验:请你的直接下属在10分钟内写2个东西,一是写出昨天9点~17点干了什么,二是写出前一周每天的工作要点。
总结
上面的各个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,其中有不少问题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调整,产生明显的效率提升。而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,无外乎几个原因,1)企业核心团队没有体验过,不知道也没有见过;2)正是因为不知道,而“包容”了不正常或不应该存在的“成本”,比如交流沟通的成本,缺乏有效沉淀的资产;3)看到问题却不知道如何下手,焦急于结果,而陷入漫长的过程,比如企业需要人才,却不知道如何发现、获得和留住人才。
在改进管理的过程中,经常是经营、技术、业务、市场、人力和管理不断的割裂、纠缠而又相互作用的过程,碰到纠结时,各位老板不妨尝试把握下面的原则方法:
- 企业要基于现状进行管理,管理的目的是更好的经营,从而获得利润
- 企业能力不能以老板为天花板,老板也不是神仙,也是需要吃喝休息的正常人
- 管理要有成果,听起来很虚,却必须得实。既要有直接成果,比如销售额、产品、服务效率,也要有过程成果,做不一定有100%的结果,但一定有过程成果。简单的说,管理团队帮助企业达成目标,那么老板们要思考,企业年度目标是什么?高管要思考,企业目标对于我这一块要干什么,获得什么样的成果才能支撑企业目标?
- 企业终究是需要人的,企业的任何组织都有“管人”的职责,如何管?管什么?管的成果是什么?【有没有出现过,把人管跑了的情况?跑的是什么人?这是值得深思的话题】持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选拔人才。
总之,企业是一个组织,组织就需要有目标,有了目标,才能够在混乱和迷茫时把握方向,有了目标,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分解和协同,不仅仅要群策群力,还得力往一处使,才能持续的推动企业前进。管理目标和成果的工具很多,重要的是如何定义目标、如何分解目标、如何明确关键成果,最重要的是,如何每天推动达成成果,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选拔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