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30日

OKR之路(3)

作者 kevinwang

前面两篇文章讨论了很多感性的、思路性质的内容,充分的辨识现状和痛点是为了更有效的前进。认可OKR,比较“新”和“潮”,听起来也是先进、好用,那么就需要选择一个工具,在互联网上各种OKR工具,收费免费的都有,选择哪一个更好呢?这好像是很多企业的第一反应。本期话题讨论一下选择OKR的原因,以及如何判断OKR实施的“路线”和“工具”,希望能够给中小企业老板、团队领导者提供帮助。

四种管理理论对比

常见的企业管理都会谈到MBO(目标管理)、平衡计分卡BSC、关键绩效指标KPI,以及现在的OKR(目标、关键结果)。这些方法都是起源于西方大公司或大机构,经过多年的实践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。历经时间和复杂体系验证的理论,都是好理论,好理论与中小企业如何结合并产生效果,是企业老板和管理者最关注的。下面对这四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。

首先,MBO是目标驱动的管理。MBO的设计初衷很好,面向目标管理,但是忽略了“趋利避害”的人性,无形中引导不惜代价、不择手段的实现目标,福特的平头车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如果抛开MBO这个术语不谈,仅仅谈“企业达成目标”,我们身边有很多案例,例如,一个部门建设的目标是“达到支撑5个项目同时进行”,或者这些年银行信用卡发展目标“月度开卡人数达到5万人”,诸如此类。设身处地的想一想,如果我们自己背负这样的目标,将会如何去做?会考虑哪些因素?以何种形式达成目标?再加上绩效考核的倾向性,将会无形中引导事情(当然是人主导的事情)往“目标”方向发展,而忽视周边其他因素。因此,单纯的MBO是无法有效驱动企业经营。

第二,平衡计分卡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,从财务、客户、内部运营和学习四个方面管理企业战略,从这四方面延伸出企业全面管理的整个体系。即便不知道平衡计分卡这个概念,事实上,很多企业也在考虑并从事与BSC相关的管理工作。大企业需要更加规范的管理体系,有必要也有资本全面实施BSC。结合中小企业特点,高层核心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和要点,作为指导、规划、检查、跟踪管理工作的思维纲要。

第三,KPI是关键绩效指标,这是很多企业非常熟悉企业使用较多的管理方法。KPI方法服务于自上而下的企业战略分解到具体的任务和指标,并假设战略制定与分解与普通员工无关、人们不会主动推进和实施工作,是一种以控制为中心的方法,制定KPI的过程也提倡上级与下级共同制定。实施KPI的要点在于流程性、系统性和计划性,比较适合于大规模企业,具备管理素养比较高、具备成熟管理机制的组织。中小企业的特点是相对松散,需要灵活快速的运营,花费时间全面实施KPI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。

第四,OKR是目标、关键结果,它不是“新”东西,它从出现、发展到有效应用,已经有了50年左右的时间,历经了关注“目标”无关键成果的痛苦过程,付出了大项目、大企业的覆灭的代价,逐步形成了一套方法论。OKR是一个开放的管理体系,全员参与、聚焦目标并高效沟通,聚焦目标(不变),在过程中(变化)聚焦关节结果(不变),并根据事态变化,及时调整关键结果(变化)。相对于MBO,通过KR(关键结果)来引导工作在正常的轨道上,避免为了目标而目标;相对于BSC,OKR更重视当下的成果,并在实施过程中有机的组织股东、管理团队、员工的关系,共同聚焦目标和关键结果;相对于KPI,应该这么说,OKR是企业经营的方法,是一种企业文化和精神,KPI是企业绩效的工具,两者不能进行直接对比,而实施KPI则必须进行系统性、有计划的对企业战略、目标进行逐级分解,从这个角度看,OKR更轻量级,更快速灵活,更能够快速的产生效果,使用范围更广,从三五人的小团队,十几二十人的小公司,几十到几百人的中型企业,到成千上万人的大企业或跨国企业,都能够实施OKR。

看起来一切都在导向OKR,但是OKR并不能全部代替企业的管理体系,OKR更多的是一种每天需要进行、确保企业有效运营的方法论。单纯从管理理论角度看,除了MBO有着天然的阴阳不调以外,BSC的理念和KPI的绩效方法,仍然是企业借鉴、参考和使用的重要的管理理论。

实施OKR的前提条件

要想OKR有效实施,需要企业老板和管理团队了解重要的前提条件。前提条件分为两类,一类是公司提供的环境,第二类是员工的职业素养。

开放的公司环境是OKR实施的土壤,首先需要适合的土壤,才能为OKR扎根、生长、开花结果。那么开放是什么?就OKR实施来说,开放包括物理性的开放和心态的开放两方面,物理性的开放是指信息的公开透明,特别是目标、关键成果、过程跟踪和评价,甚至失败的信息,均可以让所有人及时看到、了解到;心态的开放重点是指绩效不与OKR直接挂钩,这也是OKR实施的根本,符合趋利避害的人性。那么实施OKR就不要绩效了吗?当然不是,OKR是将对标考核、权威判决的方式,转变为就事论事、及时反馈和评价的方式。相对于对于某个数据是否达标的绩效评价,OKR更侧重是否达到了最大能效的业绩结果,在执行过程中及时的分析和调整,当出现失败时,分析是个人主观因素,还是客观环境无法满足成功。因此,实施OKR意味着更大的压力、更细致的工作过程,追求结果的勇气和动力,以及更卓越的成果。

素养是后天经过训练和实践获得道德修养,正如“马不伏历,不可以趋道;士不素养,不可以重国”,对于企业也是一样,无论是三五人团队,还是几百数千人企业,最有效的方式是行动一致、方法一致、能力类似,所谓企业管理,无非是让一群人按照相同的方法,完成相同要求的工作,从而最低成本达成最大产出。无论教育背景如何,职业素养是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时间训练成为工作的思维方式、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。OKR在员工职业素养方面要求还是很高的,包括良好的时间管理、定期(每天、每周、每月、季度等)的工作检查和改进机制、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,更重要的开放的心态、承诺和负责的精神。

特别是以知识性工作为主的企业,包括软件、教育、品牌策划、律师等等,职业素养是企业业绩的基石,每个人都是一个管理单元,每个人都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关键节点,每个人都要求具备管理意识、素养、方法。考虑到现实情况,企业更应该将提升和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。

以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为例,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除了具备基本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以外,还应该具备有效沟通(及时、准确、文档、邮件、会议等)能力,知道如何接受工作、如何完成工作、何时检查工作、如何交付工作,听起来很容易,但是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,很多企业的成本(时间真的是金钱)就在这些小细节上无形中损耗了很多,而企业自己并未意识到。

总结

任何管理方法都需要服务于企业经营,需要适用于企业大部分人,在设计企业自己的管理体系的时候,首先需要确保的是“经营持续性”和“适用于80%”的员工。在下一期话题中,将会讨论关于OKR实施的过程追踪、绩效评价、打分相关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