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2日

解读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方案

作者 kevinwang

解读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方案

编写日期:2015-2-4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第1页,第1段,第1行:以安全生产数据为导向
解读:
建议公司从应用系统开发,往“安全大数据”靠拢。

第1页,第1段,第2行:按照国家统筹规划、中央、地方政府和企业分级分步建设相结合的思路
解读:
“分级”建设,国家可能要建设全国一个大平台,分为不同层级管理。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真正的大集中,特点是应用系统和数据都大集中,即所有的数据、应用全部集中到国家一级,类似现在的银行等,在地方(集团)保留少量的网络传输设备,但是这种情况必然需要考虑灾备,投入大,估计这种可能性不是很高;另一种可能是建立分级体系,通过标准接口关联,即应用是分级分布,数据是大集中,这种的主要变动是在全国体系的规划和标准化接口,可行性高。那么这里就隐含了一些后续可能需要做的工作,例如横向系统的数据交换和管理,即山东省企业在外省煤矿的管理。
第1页,第1段,第7行:7类用户
解读:
在这7类用户中,明确提到了煤矿安全以外的用户群体,是否我们公司可以考虑涉足与现有业务相关的领域?另外,7类用户中提到了社会公众,对于煤矿安全,最为关注的是矿工家属,可以考虑为这个群体提供一些服务。

第1页,第1段,第9行: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、规律可循”
解读:
是否可以考虑“安全事故/风险/隐患追溯系统”?追溯是涉及到多环节数据的系统,要么采集各环节系统的数据,要么带动我们自己在这些环节的产品。通过一个产品,带动整个公司业务。

第1页,第2段,第2行:深化信息化与安全生产业务融合
解读:
这是将安全生成业务与信息化结合的非常好的咨询服务商机,关键是煤矿安全生成的专家,对现有的业务进行梳理,通过信息化的手段,采集全面的数据,结合国家方案要求,提供咨询服务、信息化产品。

第1页,第2段,第4行: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与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
解读:
需要调研在煤矿安全生成方面,安全监管部门与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业务接口、业务形式,在此基础上,通过信息化的工具,建立多赢的模式,对于监管部门,提高工作效率,采集更多数据,防范问题发生;对于生产单位,降低事故率,减少监管对于生产的影响;对于我们公司,从中获取更多的商机。可考虑包括PDA、微信(信息共享)等方式,从而带动相关软硬件业务,甚至广告业务。本段的后续说明中,也可以看到国家监管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需求点。

第2页,第1段(全段):(一)
解读:
可以看到,国家投资在平台建设,看起来这笔资金仅仅国家平台的建设,建议调研是否已经分配完成。其中提到了“运维保障系统”,需要调研目前国家局的运维保障系统是否已经建设完成?各个省局的运维保障系统是否已经有?我做过多年的系统运维,可以考虑是否有机会开辟这个领域市场。

第2页,第2段(全段):(二)
解读:
地方信息化建设包括安全监管、应急救援、公共服务业务,还要与国家局互联互通。需要调研目前山东省(和其他省份)的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、参与厂商、所做的系统等,并从国家要求的三个领域挖掘可开拓的商机。特别重要的是调研全国各个地方是否有在这方面的预算。预算决定了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投入。

第2页,第3段(全段):(三)
解读:
国务院安委层面信息化关注内容中包括(不限于)统计分析、应急救援、事故调查,其中银行了对于安全数据的大量需求,对于有哪些统计、应急救援业务和事故调查所涉及到的数据,考虑相关的参与者(例如矿工家属、安全装备提供商等)的诉求、利益和关联性。

第2页,第4段(全段):(四)
解读:
我们公司目前产品需要尽快考虑与安监局系统的对接工作。

第2页,第5段(全段):(五)
解读:
公司的主要产品基本覆盖了这部分的内容,需要考虑(或者已经实现)的方面有:数据上报的格式与种类是否能够满足与国家方案标准的对接;以及“按照分级属地监管原则实现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的对接,确保安全生产数据采集规范、完整,满足安全监管监察部门随时调取、抽查的需要。”(引号中是原文)

在后续的主题框架图中,对于省级安全监管信息平台(今年销售业务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),是通过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”与国家局的“数据交换共享平台”对接,有待进一步明确,这部分系统的实现方式?(例如,国家局统一开发部署、使用目前省级平台已有的系统、省级平台没有需要开发且符合国家要求)如果是第三种,则对于我们公司可能是一个新的商机。

第3页,下半页,三、建设内容(一)
解读:以安全生产数据为导向,建设安全生产统一数据库。
在国家层面的信息化方案的第一段明确提到了“安全生产数据”,对于我们公司而言,站在一个更加接地气的位置,既与矿、集团打交道,还与安全监察部门打交道,因此,有必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安全生产的关键数据,以及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。根据多年来信息化的经验看,估计国家局的“安全生产统一数据库”在一定程度上会以业务为基础,我们公司是否可以考虑,将“物联网数据”,即安全生产设备、环境、位置等
动态采集的数据,作为整个“安全生产统一数据库”的一部分,结合公司的创新中心,在安全生产统一数据库的基础上,建立安全生产物联网大数据系统,统一数据格式,协助国家制定应用开发、数据接口、分析决策等等方面的工作,由此可以奠定后续安全生产相关的设备接入的标准化(通信接口标准),至少保障PDA设备与国家局标准的一致性。从数据标准的角度占领安全生产设备接入的战略高地。

第5页,表1
解读:
备注中提到“统一采集、管理、应用和共享”,如果可行,建议从国家局方面了解这部分功能的开发商是哪家?对于我们公司产品在整个框架的接入、参与国家层面框架和标准工作、省级安监平台产品研发推广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,也可能是我们依据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煤矿安全专家,挖掘新的商机的机会。

第6页,第一行(方块中的一段话)
解读:
减少多头、重复采集:这里是否可能存在,国家安监总局所管辖的煤矿安全、非煤矿山、危化品、烟花爆竹等领域,将会可能会统一数据采集和监管系统(和设备)?既然国家安监总局也是国家煤矿安全监管局,估计至少在煤矿安全领域,存在很大的可能,统一数据采集相关的系统和设备。对于我们公司而言,有待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信息,论证可能存在的商机。

第6页,(二)
解读:以数据为核心
第二段仍然是“数据”,给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,在安全监督这个业务领域,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源。谁掌握了数据、数据采集、标准,谁将会在这里领域占据主动。
这里面涉及到三大块安全监督相关的组织,国务院安委、国家安监总局、省级安监局。下面的图中底部特别展示了“前置机系统(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一部署)”,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信号,很有可能这部分系统已经有相关厂家完成,也可能会在各个省级监管局部署,其重要功能可能是对上(国家)进行标准化数据的上传下载、同级别单位(省级)的数据交换、本单位内通过标准化通信接口采集数据(省级)。这方面有必要进行调研,以确定是否如上所述,以便制定对应的策略。

第7页,前三段(1、2、3)
解读:
第1条:明确提到了统一部署省级交换机
第2条: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自行部署前置机,这方面有待了解这些单位有哪些?是否有资金预算?这些前置机自行部署,是指自己采购国家统一的前置机系统?还是自行研发采购市场上的产品?第3条:生产企业自行上报,这方面可能会是我们公司的一个商机,为生产企业研发符合国家标准的前置机系统。有待一进步了解国家标准,也可以作为全国质量标准化产品的延伸,将企业与国家系统在更广的数据方面进行对接。同时借此机会,积累我们公司自己的安全生产数据。

第7页,(三)
解读:
前文分别讲了统一数据库、数据交换,这一段则是讲主要的业务系统。对于我们公司关注的重点在第2条,煤矿安全监察信息系统。一方面需要详细掌握国家局在这方面的信息化现状、产品现状、厂家情况、资金预算等信息,另一方面根据我们自身条件,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和产品推广,落实到具体的产品、时间和目标客户。这部分应该是我们最擅长的,也是市场扩张、产品延伸的机会,甚至根据规划的“决策分析”方面,推动公司的
咨询服务业务。

第9、10页:
解读:
对于“3.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”和“4.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系统”,根据我们公司自身情况,了解潜在市场、客户和资金预算,有可能开辟商机。

第10页:5. 安全生产公共服务信息系统
解读:
对于公共服务,就目前相关的网站看,应该是煤矿安全领域落后于时代的一个部分。这其中可能有国家方面的要求,也可能与行业特点、基础数据、客户群体有很大的关系。这个领域的产品估计目前是相对空白的状况。结合我们公司市场推广、关联的客户(矿工、家属、设备制造商、潜在客户、公众客户),通过公司网站、微信等渠道,参照国家要求的7方面进行工作。但是这部分业务看起来短期内比较难以有收入(赢利点),
可结合公司项目进行未来的铺垫。

第13页,(四)建设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
这部分内容估计已经初具规模,至少相关参与者基本确定了。可能的一个商机是”自主知识产权软件“建设安全数据中心。建议首先了解这方面的建设现状后,再考虑下一步工作和投入。

第18页:(七)运维保障系统
煤矿安全领域的信息化落后于金融和电信行业,运维在这2个领域已经成功实施了10多年了。建议调研从国家局到省局的运维系统的现状,以便制定下一步的行动策略。同时,借助我们自己的PDA优势,可以考虑构建全国范围内的移动终端运维管理系统,参与到移动终端数据标准化、运维管理标准化、运维工作中。

第20页:(八)标准规范体系
这是一个很好提升公司形象和行业地位的机会,还是先进行该项工作进展的调研,对我们公司在煤矿安全领域的业务和技术能力进行包装,正确参与1~2项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