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8日

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

作者 kevinwang

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,给整个世界按下了重启键,重启后将会是什么样子?能不能重启的起来?既是未知,也是风险,更是机遇。对于创造八成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而言,面临房租、人工的巨大压力,在疫情不断延续,甚至防疫成为常态化可能的背景下,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、业务模式、资金周转习惯,都面临新的挑战。

有道是方法总比困难多,疫情之下的网络办公、直播带货、远程教育等等,不约而同的都火了,而对于更多的以实业为主的小企业面临“习惯”的现状,离开了面对面难以习惯沟通,离开了现场指挥难以推进业务,很多业务还是依赖于人人互动的方式开展,而疫情迫使企业老板思变,这种情况下,迫切得到懂管理、懂业务、懂技术的“人”的帮助,梳理业务、提升管理、降成本、提效益。所有这些,都离不开信息化。然而,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自建技术团队和平台的成本太高了。信息化有个特点,廉价带来的可能不是功能的多少,而是成为业务运作的断点,甚至加大了成本,反而让人感觉还不如不用。如果使用大厂的云端服务,此类功能已经遍地开花,通用功能能够满足,却无法实现每个中小企业自己个性化业务的需要,这就意味着还要人工参与技术与非技术的衔接,这样的现状造成了中小企业圈子里普遍认为做软件是软件、业务是业务,还习惯于软件导出数据的人工二次处理。

有效的信息化对于企业支撑的特点是三流合一,资金流、业务流、数据流,这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痛点,也是关键点。打通业务流程是第一要务,这是互联网大厂平台难以实现的。而企业老板的痛苦在于,需要、想做、愿意投入、愿意招募人才,而现实往往与理想差别很大,有能力的人才选择就业单位有自己的标准,而企业能够承受的IT成本往往无法能够支撑自己的业务需求。即便业务需求有、产品做出来,还面临着团队、业务与系统的磨合。因此,对于中小企业经验管理而言,软件不应该叫做软件,更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经验管理的工具、助力、抓手、导向。

从技术服务公司看,同样面临着经营管理的挑战,房租和人工是最大的成本,肯定也是优先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合同,更大更有实力的客户。更多的小需求流向了众多的小团队、个人开发者、兼职开发者,价格成为服务双方合作的交合点。此类合作一般是双方以“外包”的形式合作,但是这是“外包”吗?甲乙方都值得深思这个话题。一般来讲,外包的内容是“非核心”功能,有明确的需求、验收标准。而中小企业对于工具(软件)的需求,往往企业自身也没有完全想清楚,必然会带来后续持续的变化。对于开发者,变化意味着时间、成本、精力和技术范围的变化,前期说的和后期要的,往往大相径庭,或者由于个人原因,无法持续和企业进行合作,造成项目流产。对于中小企业,这是难以承受之痛,有实力的企业可能继续寻求改进,可能还有企业因此而被拖垮,不仅仅是时间、费用,还有机会。

为了适应当前时代发展,有效的给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,有必要建立符合技术团队、中小企业双方需求的机制,区别于传统软件公司或外包服务公司,这个机制和体系应该具备如下的特点:

一、业务优先于技术。技术方首先需要树立“帮助客户实现价值”的服务理念,这也是技术存在的价值。而简单的“外包”,只是实现了技术方靠技术挣钱的需求,对于中小企业客户,更有价值的需求是如何借助信息化改进业务和管理,实现控成本、增效益。因此,技术方第一步工作是帮助客户从需求入手,识别完整的业务流程、业务参与者,甚至于业务模式。将一个单点片面的需求,转化为系统全面的业务体系,这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、最有价值的一环。

二、合理规划,控制成本。第一步完成后,可以看到一个相对理想化的愿景,如何尽快得到成果是企业最迫切的需求,因此,技术方需要协助客户,制定可行性的阶段性实施方案,每一个阶段都有看得到的成果,避免一次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,对于双方都是损失,包括资金、精力和时间。

三、迭代开发。到这一步进入了传统“外包”的模式,按需求开发系统,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是,此时绝大部分业务需求是可控有效的,通过前两步将模糊不清的“技术猛兽”纳入合理控制之中,包括预算、进度、质量等。为了更好地合作和推进项目,双方有必要建立及时互信的沟通机制,以确保及时发现风险和快速应对。管理的意义在于确保得到有效成果,而有效管理需要持续的数据,而有意义的数据能够极大地降低管理的成本,集成碎片并行的时间,减少串行集中的时间成本。

四、风险控制。企业在开发或使用软件工具过程中,可能由于业务“需要”,急迫的要求变更计划,快速增加需求内容,这恐怕是很多企业常见的现象。一方面,需要通过建立有效沟通的管理机制,将需要的信息提前沟通透彻,并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;另一方面,当发生“紧急”情况时,首先分析是否真的如此紧急?然后寻求变通解决方案。事实上,80%以上当事者认为“急”的工作,可以通过提前有效沟通避免掉,也就是说,大部分“急”,是因为平常不急,信息沟通不畅,是时间维度上产生的堵塞造成的。再有10%左右“急”的工作,并不是真的那么急,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解决。真正“急”的内容,客观上也不是能够在软件上“变”出来的,可通过变通、人工的方式处理。

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,中小企业领域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,关键是如何协同好技术方、企业方、业务建设的关系。对于大公司、国企央企这都不是问题,完全可以由懂管理、懂业务、懂技术的CIO全权负责,而中小企业的现状决定了不需要全职CIO,但是需要CIO的能力,更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