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务
家务,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,特别是老爸老妈们,辛辛苦苦一辈子,为了家庭儿女不停忙碌。或许也不是一定“为了什么”,无论什么原因,只要是家,就一定有家务,至于谁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可能很多人,特别是年轻人,头疼做家务的繁琐、辛苦和浪费时间,我作为过来人分享一些心得,与大家共勉,就是“整洁”,整是整齐,东西用完要“归位”,洁是干净。整洁就是做家务的战略目标。
每个人都希望在干净的环境中生活,这样美好的愿望催促着家庭成员每天都要做家务。最常见的家务无外乎扫地、洗衣、做饭。以做饭为例,前序操作包括买菜(采购,流行语叫采购食材)、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(现在也有不少做净菜的)、炒菜(这反而是最简单的一个环节),这还没有完,接下来就是装盘摆盘,吃完以后还有刷碗。是不是漏掉了什么?有经验的居家达人肯定会在炒菜完成后顺便把灶台给擦了,这里面有着很深刻的道理,也有惨痛的教训,稍后再聊。说到这里,看官们可以看到,做家务也是一套流程化操作,做家务的首要目标是“干净”(暂不讨论炒菜好吃的问题),可以当做是企业战略目标,炒菜,就是一个事业部“炒菜事业部”。这个部门工作量大、流程严谨,还须指导和审批(老婆孩子决定吃什么),不仅有ERP,还要有MES和仓储管理。要想做好,得紧扣战略目标“整洁”,验收标准简单的说就是炒菜前后厨房应该是基本相同的样子。往往说起来简单的事情,做起来就越难,厨房又是一个复杂系统,包括台面、地面、墙面,原料、配料、调料,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不少,各种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俱全,什么炒锅蒸锅砂锅电饭锅、烤炉料理机……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每天做到“做饭前后厨房保持一样”的验收标准,并确保过程产物(菜品)高质量?不得不进行流程优化、时间管理、小事优先、规范操作等十八般武艺,才能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,既要来上个色香味俱全的两三个菜品和面食,还得达成绩效目标“整洁”。最惨痛的教训就是“小事优先”执行不到位,曾经“不知道”炒菜后要擦灶台墙面,也可能在脑袋中闪过念头却不知道这很重要,住了一年才发现已经擦不出来了。这个惨痛的理解我也经常与人分享,1分钟以内的小事不处理,就会积累成几千上万元的惨案,量变产生质变,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一样。由此可见,即便是最日常最简单的家务,要想做到整洁干净,而且省时省力,也是需要思考和方法。厨房是最复杂的一个业务板块,这个做好了,客厅卧室卫生间达成战略目标“整洁”就不在话下。
做家务第二个业绩目标是“归位”,也就是说,家里的各种衣服鞋帽、锅碗瓢盆、花草虫鱼、琴棋书画、饰品摆件、玩具零售等等,都在“应该在”的位置上。事情就是这样,不能深思,一旦深思就有前前后后一串事情,或许这就是因果链也说不准呢。说到归位,那一定得明确“位”在哪里?也就是说,做家务前,心里应该知道各个物件应该摆放存放的正确的地方,否则,可能就是瞎忙活。比如做饭,拿起盐用,随手一放,再找就找不到了;收拾个人物品,“顺便”一堆,表面看是整理了,但是谁能记住这个“顺便”的物品究竟是哪里呢?就会出现在家这里找不到、那个找不到的情况,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?用的时候找不到,不用的时候总看见。原因就是不用的时候没有“归位”,用的时候去假设的“位置”去找。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,想做好家务,首先得把家庭各个物品有一个清晰、分类的存放摆放的计划,才会让家庭井井有条。
家庭环境有人气才舒适,有人就会持续性的产生“扰动”,玩具满天飞、茶杯书籍随处放,网购如此发达,家庭装备持续丰富等等。各种扰动就会影响家庭的“整洁”。也就是说,即便一天两天一个月每天都达成“整洁”战略目标,但是扰动一直存在。计划不如变化大,就是这个道理。在享受做家务的过程中,持续优化改进计划,再提升到做家务的流程过程中,持续践行PDCA。
做家务是一种历练,修炼人心、磨练习惯,在做的过程中锻炼清晰规划的能力,持之以恒的执行力,细节识别和处理的能力,时间管理的效率,整体规划和细节的平衡能力。我到了四十几岁,才会那么做一点家务,既是一种生活,也是一种磨炼,用心做就能感到智慧无处不在,智慧就在那里。